
本书围绕“身体”与“图像”的关键词展开,尝试在视觉文化理论与艺术哲学的平台上朝向一种艺术史写作的实验。在其中,作为理论家的吉尔·德勒兹、阿比·瓦尔堡、阿甘本,与作为艺术家的弗兰西斯·培根、卡拉瓦乔、丁托列托等一起扮演了连接者的角色,比如闪烁在瓦尔堡《记忆女神图集》中的姿态节奏,既是阿甘本的理论阐释对象,也进入到“蒙太奇学派”的电影,而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中的特写镜头,则既成为培根绘画的灵感来源,也是德勒兹所谓“情感-影像”的化身,进而,培根在差异化的图像间寻求绘画可能性的方法,同样让人想起瓦尔堡曾经的工作,也同时解释了德勒兹艺术理论中相当重要的“图表”概念......凡此种种,一方面“图像”的概念业已打开了艺术与哲学、艺术史与视觉文化的界线,穿越了古今中西的空间与时间,亦涵盖了绘画、电影、舞蹈、音乐乃至建筑的各个领域,它们共同被“身体”的力量所贯注,共同在生命的欲望中完成着创造,它们也因此动摇了传统图像学研究的方法,而朝向一种“分裂分析”;另一方面,本书也希望通过写作的尝试,让身体与图像、思想与艺术互相点燃,或者说,本书并非是借用德勒兹或者福柯的理论进行艺术研究的结果,而是与他们一起思考、一起寻找总体性框架之中缝隙与可能的过程,经由从乔托、丁托列托而至培根、戈达尔的案例解读,尤其围绕卡拉瓦乔的三幅具体画作,作者试图勾画在迪迪-于贝尔曼那里“错时的艺术史”面貌,也浮现如德勒兹所言 “不仅可以将电影大师们比作画家、建筑家、音乐家,还可以比作思想家”的话语。在这样一种艺术的研究里,绘画的作品即是思想的图像,而非绘画的图像再现了哲学的思想,理论的写作即是创造的行为,而一本书的写作实验也可能是艺术的实验.






宣传部/编
2025年11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