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世博会以“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为主题,旨在激发全球公众对未来社会的无限想象与探索,集结全球智慧,共同擘画未来生活的宏伟蓝图。新浪体育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亦是筑起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梦想的坚实基石。
此次中国馆以构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宏伟目标,展现了中国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积极作为,向世界展示塑造“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的愿景和中国理念,旨在推动和实现生命之间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馆设计方案以“竹”作为核心元素,为延续和丰富中国馆建筑“中华书简”的内涵。馆内展陈总体策划思路以“永续的图景:生态文明的传承和担当”为主题,紧密围绕世博会的核心主题,以“过去-现在-未来”为叙事主线,通过“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三个篇章,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呈现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治理、“美丽中国”建设十余年的伟大成就,展望中国同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子孙后代留下清洁美丽世界的美好图景。同时,从观者视角设置了情绪线索,由今溯古,通过“初心——孕育——发展——共建——征途”的展项互动,带领观众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徐徐展开一幅文化底蕴深厚的绿色画卷。在生态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直面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在全球语境下,凸显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中国身份和中国地位,更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在中国古代多元的时间观念中,相较于线性时间观与时间之流,接纳万物兴衰的循环时间观尤为突出。它融合了物理时间与体验时间,与抽象化、情境化的西方时间观形成对比,蕴含着深厚的内在意义。正如谚语所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展览的首个单元“斗转星移,古往今来”与末单元“启航征程,星辰大海”遥相呼应,生动映照了中国生态文明从萌芽、当下到未来的循环演进与生生不息。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科学理念是实践的指引,中国馆展陈设计顾问方案的核心理念源自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丰富的展品和生动的场景,我们向观众展示中国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同时,我们向观众呈现了中国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努力和成果。这些实践案例不仅凸显了中国将生态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决心,更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所承担的重要责任和担当。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团结合作是必由之路。展望未来,我们借助虚拟现实、感应装置等先进技术,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愿景。在这个愿景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人类共同迈向一个更加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美好未来。
步入序厅,观众从一座以传统花窗为造型的入口启幕生态文明之旅。序厅中,中国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核心理念,为整个展览定下基调。同时,2025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的多媒体概念设计秉持“技术消隐式”的设计理念,旨在“藏技与器、寓意于境”,通过媒体的空间化、视觉的情景化与体验的交互化,以现代科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表达。随后,观众可使用一枚纸质二维码互动书签,在观展过程中与各展项互动打卡,收集象征新质生产力的金、木、水、火、土等五行“生态能量”,最终行至二层“共绘桃花源”展项,将所集能量注入其中,生成专属的个性化生态图案,并运用收集的五行能量结合AI技术,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共同绘制表现生态文明未来的桃花源画卷。
二维码打卡观展体验概念设计流程图
第一板块“天人合一”讲述古代中国人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造文字、书写文明,并遵循天地运行规律安排生产生活,展现中国自古形成的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态智慧与文化传统。同时,也从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中凝练出“二十四节气”,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自源头起便将天地人统一看待,将自然环境与衣食住行相融合,将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相联系,为我们今天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
为生动呈现这一思想体系,该展区通过光影装置、多媒体互动、文物展品结合透明交互屏幕等形式,展示中国古人如何观察自然与天体运行,并从万物形态、时令节气中凝练出独特的宇宙观与哲学智慧的生活方式。例如,序厅里的《文字瀑布》展现了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到楷书的演变历程,利用地面与墙面联动的投影技术,打造了一个贯通多个空间的流动的文字长河,传递道法自然的理念,观众可以漫步其中,沉浸式地感受中华文字的发展轨迹;中国汉字横跨三千余年,根据载体和书写工具的不同,《文物展柜》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呈现这些字形的主要特征和相互的关联,表现出中华文明从未间断、源远流长的生命力。这些文物分别是甲骨文记载田猎的屯南2172,用金文记录最早出现“中国”?字的何尊,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上的小篆代表了文字的统一,记载"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的秦隶《田律》、结合颜真卿书写的标准字书《干禄字书》、造纸术、书法和科举考试阐述楷书的发展,以及记载清代的皇家活字印刷术的《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耕织图》展项以中国古代《耕织图》册页为蓝本,通过“透景画壁”结合数字投影与机械装置,构建出一幅动态的二十四节气耕织画卷。作品创新性地将水车、纺车等机械动态装置融入多媒体叙事表达,形成了虚实相间、动静相宜的透景式视觉美学;《二十四节气》影像装置结合了混合现实(MR)技术,以互动方式再现古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24节气生活场景。观众可通过MR设备,与虚拟场景中的节气元素互动,增强了生态文化体验的趣味性与参与感。
文字长河展项
文物展柜展顶
第二板块“绿水青山”讲述近十年来中国人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中国人民采取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
该展区内容结合多媒体,通过沙盘投影、多点触控屏、沉浸式廊道展示中国瑰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化遗产,描绘中国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生活。在“绿水青山”区域的几大展项皆采用沙盘投影与桌面模块化交互屏幕相结合的方式,既拓展了内容表达的广度与深度,又增强了观展互动中的趣味性;同时,《国家公园》展项通过多点触控屏幕,生动展现中国国家公园的生态多样性。观众可点击屏幕上不同的动物图标,随即触发该动物所处的生态环境与公园信息的动态介绍。该系统支持多人同时操作,方便观众共同探索自然奥秘。点击进入详细信息页面后,观众还可通过“收藏”功能扫码保存喜爱的动物档案。互动过程中,动物形象将以活泼的动态效果与观众“打招呼”,在营造轻松趣味体验的同时,传递生态保护理念。《生态长廊》则是一个具有中式园林美学的交互式生态景观长廊,观众在通过这个长廊时,会惊喜的发现景观中的植物、飞鸟等元素会产生与观众行为的实时互动,为观众营造了充满灵动的沉浸式体验。《古琴非遗》中的减字谱体现了汉字思维下严谨的造字逻辑,根据指法、弦位和徽位组成数量庞大的字符集,中央美术学院师生联合文化艺术出版社通过对24万余减字字符统计、整理、设计出基本的字符集结构和减字谱字库,更为本展项专门设计了姚丙炎的《高山》、管平湖的《流水》数字化古琴谱本,既体现出古琴艺术的深厚文化魅力又体现出中国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睦邻友好之意。
全面展示了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方面的努力与成果,体现中国通过长期艰苦努力,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绿水青山展区
古琴非遗展区
生态文明的建设更需要韧性笃行,韧性行远。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坚持绿色发展,既是对全球上台保护承诺的坚决维护,也是一场高质量发展的自我革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良好的生态更是?族延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韧性发展是一种能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平衡交出了一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答案,体现了中华?族一种与不确定环境共处的能力,一种应对突发挑战的能力,更是一种在流变中发现与创造的能力。
绿水青山展区多媒体呈现方式概念设计
国家公园展项
第三板块“生生不息”讲述中国积极发展绿色科技,为实现绿色发展美好未来持续探索,彰显新浪体育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为中华文明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该展区通过实物、影像、互动装置等,展示中国在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等产品技术的研究与未来应用,展现中国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努力在未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把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作出积极努力。
该板块的“九天揽胜”、“五洋遨游”与“共绘桃花源”等展项内容与多媒体概念设计深度融合,共同演绎了中国在探索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卓越成就。在“九天揽胜”展区,通过沉浸式空间叙事呈现我国天文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展区核心陈列人类历史上首次采集的月面月背土壤样本,见证中华民族不懈的宇宙探索历程。顶部以中国敦煌飞天图像再现悠久的美学传统,并结合三处联动舷窗,观众可互动唤醒舷窗中的宇航员并与其对话,在古今交汇的语境中,生动诠释“千古飞天梦,今日上九天”的宏大主题;“五洋遨游”展项则运用投影、雷达与深度摄像头技术,打造沉浸式深海互动墙面。观众可实时与《海错图》中的传统海洋生物投影互动,在趣味中了解中国古代海洋文化,整体氛围融合海洋生态与东方元素,营造出独具中国浪漫色彩的深海情境。其中的“蛟龙号”模拟舱高度复原深潜器科考实况,观众可操作仿真控制杆观看不同深度的海底景象变化,沉浸体验中国深海科考的先进技术与探索精神;“共绘桃花源”结合AI重绘技术对画面进行深度二次创作的动态未来桃花源影像,融合展示中国人对理想未来生活的山水图景。整个板块不仅展现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辉煌成就,更传递出推动构建地球与海洋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各国共绘绿色发展愿景的坚定信念,持续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
在尾声部分,观众再次回望“天人合一”展区,通过MR眼镜互动装置与一层中央的二十四节气圆盘进行交互。混合现实技术将虚拟内容实时叠加于圆盘的影像之上,形成虚实呼应的动态景观,为每个节气拓展出丰富的虚拟外延。例如,当春分时节,观众伸出手,便可见一只飞鸟从圆盘屏幕中翩然飞出,萦绕于指尖。以前沿科技感知古老的节气智慧,这一沉浸式体验最终融汇展览的“过去”与“未来”,圆满完成了从传统到创新、从理念到实践的整体叙事闭环。
共绘桃花源展项
与二十四节气圆盘互动的MR装置
本届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的导视概念设计,结合“中华书简”的概念,中日英三种语言统一选取了竖排版的呈现,比例、粗细、行间距、标点符号都进行了细致的推敲。
从概念构思到展陈落地,中央美术学院展陈顾问团队亲赴大阪世博会现场,在展馆实景中为我们带来深度解读。在接下来的专访中,团队结合现场展品与空间氛围,深入阐释了展览背后的创作逻辑,分享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实现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巧妙平衡。
吕品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馆项目展陈总顾问)中国馆的主题呢,首先是回应了大阪世博会的主题。展馆的本身是按照中华书简的概念完成的展陈建筑的设计。应该说我们的展陈设计顾问方案,把传统和当代紧密的结合,把科技和艺术也紧密的结合,希望我们的展陈空间能够为世界观众了解中国打开一扇窗口。
王子耕:(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馆专家组策展人、中国馆项目展陈顾问负责人)这一次中国馆的主题概念叫做“永续的图景:生态文明的传承与担当”。我们借助了文字长河、圆盘的星盘的叙事,去讲述中国古代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关系的独特理解。
韩文强:(中央美院建筑学院教授、中国馆项目展陈深化顾问负责人)对于生态文明,从古人的人与自然的这种和谐关系,到现在我们如何积极地去处理跟自然的关系,以及在未来去展望探索人类所认知自然的边界,真正构建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是这样一个内在的主题去穿插的。
吕品晶:这个展陈空间应该说很好的贯彻了当初所确定的理念,包括这个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构的这样的一个主题的这种定位。
费俊:(中央美院设计学院教授、中国馆项目多媒体艺术顾问负责人)这次的中国馆的多媒体概念设计,我们强化观众参与,观众能够通过大量的交互式的沉浸式的参与式的这种方法,能够更加融入到这段文化中来。大家进入中国馆就会领到一个智能的书签,可以在每一个展品前去打卡。我们希望能够把物理的空间美学和数字的科技美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比如说我们会用敦煌壁画和嫦娥,中国人对于深空的浪漫的文化遗产,用它来和我们今天的航天科技相融合,表达出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对于太空的一种浪漫想象。
刘钊:(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国馆项目平面版式与文字顾问负责人)作为中国馆,每一个细节都要体现我们中国的国家形象,今年展览在日本举办,本次展览特别凸显了汉文化圈相关的展项,例如《文字瀑布》《文物展柜》《古琴非遗》。场馆里的导视系统和作品展签都经过精心的排版设计。
吕品晶:可以说是很好的把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再到“生生不息”,这样的一个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这样的一个时间线索,非常好的展现了出来。
崔冬晖:(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副院长、中国馆项目展陈顾问执行负责人)这么多的观众,以一种极大的热情来看我们中国馆的各种设计,其实正表达出了中国正在以一种温和同时和平的角度,来表达现代的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所以在这设计起到了一个极大的作用,也起到了一个极大的宣发的可能性的一种尝试。我特别希望更多的世界上不同年龄的不同肤色的人们来到中国馆,来看我们的作品,也希望通过我们的作品传递出中国的新形象、新时代特征,谢谢大家。
作为展陈设计顾问工作的的直接参与者,建筑学院研究生团队从多维度见证了展览的诞生。以下将通过她们的不同视角,还原这段为期数月的创作历程,以及他们在跨学科协作中的专业成长与文化体悟。
陈寒熙:能够参与中国馆展陈设计顾问工作,对我来说是一段非常特别的经历。作为学生,有机会跟随老师和团队,见证了一个国家级项目从构想到落地的过程。虽然过程中也有很多的艰辛和反复,但在整个过程中我也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学习,真正感受到了设计的力量:如何把宏大的国家主题转化为细致而生动的视觉语言,如何让文化与空间产生共鸣。每一次讨论、每一个细节的推敲,都让我体会到设计不仅仅是美的呈现,更是一种叙事和情感的传达。感谢老师和团队的耐心指导与包容,让我在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拓宽视野,也在实践中找到更多热爱与信心。这段经历对我意义深远,是我学习旅程中难得而珍贵的一页。
陈晓妍:非常有幸能参与到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展陈设计顾问工作中,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和锻炼。之前主要是在课堂上和书本里学设计,这次是真正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感受完全不同。我接触了从最初的概念构思到方案一步步深化、调整的全过程,明白了把一个好想法最终实现出来,需要考虑多少实际的细节。在老师带领下团队一起讨论、修改、优化方案,学到了如何将中国文化元素用现代的设计语言表达出来,让它既能体现我们的特色,又能被来自世界的观众所理解喜欢。这个过程很锻炼人,也让我对“设计”这件事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
王茜茜:此次中国馆展陈设计顾问工作的经历让我认识到,设计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它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是跨学科、多专业协同的创作实践。当看到效果图一步步变为现实,最终以1:1的尺度呈现在眼前时,那种由虚拟到真实的震撼与感动,让我触摸到了设计的现实重量。在实地考察时,我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中国馆驻足、拍照、交流,他们对中国文化元素所展现出的兴趣与认同,让我真切感受到设计作为一种跨文化语言的力量。这段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专业视野,也让我对文化表达、空间叙事与国际传播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能够在学生阶段参与这样具有时代意义的项目,是我莫大的荣幸,也将持续激励我今后的创作之路。
罗茜文:这次能够跟随团队参与中国馆展陈设计顾问工作,我深刻体会到设计不仅是“做出来”,更是“想清楚”。在方案推进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在创意与现实条件之间反复权衡:尺寸、结构、预算、施工方式……这些细节在这样大型的项目中尤为重要,常常让最初的构想面临挑战。但也正是在一次次推翻与重建中,我逐渐理解到真正的设计并不是为了呈现理想化的形态,而是寻找最合适的落点。与团队成员的讨论也让我意识到协作的重要性,每个人的视角都可能带来新的突破。这段经历让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项目背后的责任感,也让我更清楚地看到作为设计者所需要承担的思考与担当。
谨以此篇文章期许
世博会中国馆成功构建的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宣传部/编
2025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