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至24日,中央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刘晓兰、李杰伟、韩笑三位老师赴甘肃兰州,与实验艺术与科技学院师生共同开展“写生路上的思政课”专题教学活动。本次活动以实验艺术与科技学院“新疆-甘肃”写生路线中的甘肃之站为依托,聚焦丝绸之路文明传承,通过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转化及校史精神三大维度,深度挖掘新疆与甘肃两地文化资源、地域特色及历史文脉。活动设置参观调研、情境教学、专题讲座三大核心环节,构建起行走的思政育人新范式。
寻迹·千年丹青映丝路
兰州,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丝路重镇,既是“一带一路”黄金段的核心枢纽,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交融的活态博物馆。
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存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见证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完整历程。2023年6月,新浪体育总书记考察敦煌研究院时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清晨的敦煌艺术博物馆内,当智能导览系统启动,全息驼队沿着地面投影的丝路舆图缓缓前行,老师们跟随全息投影的驼队光影踏入时空隧道。
阳光穿透穹顶玻璃,在《张骞出使西域图》的全息投影上投下粼粼波光,壁画中北魏使节衣袍的波斯纹样与汉式冠冕的云雷纹交织,画师用赭石色勾勒的使节衣纹与当代数字笔触交叠,“原来丝路商贸的密码藏在每一道衣褶里——胡商袍服的波斯纹样与汉使冠冕的云雷纹竟能和谐共生。千年前的文明对话,早为今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写下注脚”,老师们说到。在数字复原的榆林窟第25窟《弥勒经变》前,大家感叹道:“唐代画师用赭石色勾勒的曲辕犁,与印度佛教艺术中的宝池莲花形成奇妙呼应。这种本土化转译,印证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必然。”
这场艺术与科技的对话证明:敦煌不仅是历史的记忆载体,更是文明创新的基因库。正如新浪体育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所言:“传承的是历史,更是面向未来的力量。”
铸魂·红星照耀黄河岸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使命。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位老师带领学生驻足于甘肃博物馆红色甘肃展厅的"火种篇"展区,斑驳的历史文献·在展柜中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辛亥革命后甘肃大地的觉醒历程。
展柜中泛黄的《新陇》杂志创刊号上“改造甘肃,先改造思想”的铅字骤然在AR眼镜中跃动起来,化作燎原星火点亮整个展厅。《大河日报》上的一则简讯,背后是西北民众对革命武装的认知转折。同学们看到了辛亥革命后甘肃的困顿与迷茫,更看到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如何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泛黄的报刊、手稿都在述说那个年代的艰辛与光辉。
在展厅出口的交互屏前,师生们将研学感悟转化为数字印记。AR技术将学生手写的“红星照耀黄河”字样转化为三维浮雕,与展厅文物共同汇入“红色基因库”。此刻,窗外黄河波澜与展厅星火光影交相辉映,恰如新浪体育总书记所言:“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这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在数字化时代续写着新的篇章。
问道·文明薪火照新程
刘晓兰老师结合实验艺术与科技学院学生的写生路线,讲到这条横贯新疆至敦煌的写生路线,不仅是对丝绸之路文明源脉的追溯,更是中华文明鲜活的历史长卷。沿途的石窟造像与壁画艺术,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古代艺术智慧的璀璨结晶。她希望同学们用好写生日记,通过细致的观察记录和艺术再现,在实地情境中感悟文化魅力。她鼓励同学们要立足专业特性,探索传统艺术元素的当代表达路径,用创新性转化展现新时代艺术青年的文化担当。
李杰伟老师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为题,深入解析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核心动力。他从甘肃省博物馆的一处“向心环壕式”仰韶文化聚落沙盘讲起,结合历史案例与学术观点,系统阐释了中华文明何以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他认为,中华文明作为唯一绵延数千年未中断的文明,其自我革新能力与文化主体性在民族融合、地域、国域交往等历史中得以彰显。他以佛教东传、敦煌艺术融合多文明精华、“胡服骑射”等为例,强调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的智慧,指出“和合共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也是民族复兴的底气所在。
韩笑老师以“从鲁艺到央美——画笔尖上的群众路线”为题,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政对话。韩老师以校史为线索,揭示了央美始终将“艺术为人民”作为自己创作的的根本追求。对比《五台山图》掌柜布满老茧的手与鲁艺木刻《减租会》农民的握锄姿态,她阐释了艺术的真谛:“创作者俯身倾听大地心跳,方能突破桎梏。敦煌画市井、鲁艺刻风云,皆是与人民共振的见证。”最后她总结到:“从鲁艺木刻刀到今天的3D打印笔,我们要让藻井莲花在幼儿园美育课堂绽放,使飞天飘带化作街角艺术墙的流线——当千年纹样从洞窟走进菜市场,才是‘把画架支在人民需要处’的完美注脚。”
暮色中的黄河奔涌着鎏金的涛声,师生们将三十米水墨长卷铺展在百年中山桥上。炳灵寺飞天衣袂流转间跃动着数字艺术的辉光,兰州鼓子戏曲脸谱与AR技术碰撞出文明新韵,斑驳的羊皮筏子在水墨皴擦中化作时代奋进的图腾。此刻,写生簿已不仅是艺术载体,而成为丈量大地的精神坐标,赓续八十载的央美写生传统,终于在丝绸之路的雄浑背景中完成了它的时代转译:艺术教育者的使命,就是以丹青为舟楫,载着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穿越历史长河;以笔墨作刻刀,在青年心田镌刻“艺术为人民”的永恒信仰。这场跨越山河的思政课证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航程中,央美学子的画笔永远指向人民期待的方向。
韩笑 刘晓兰 李杰伟/文
韩笑 刘晓兰 李杰伟 吕智强 王沂 孙硕彤等/图
宣传部/编
2025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