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5日—1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铁锚、刘晓兰、韩笑三位教师走进江西景德镇,在千年瓷都为城市设计学院与修复学院的学生上了一堂情境思政课,践行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教学理念。从千年窑火中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初心坚守,到青花墨韵里中华文化根脉的赓续传承,再到当代语境下传统技艺与艺术创新的融合探索——文化厚度、艺术灵性与思政深意在此交相辉映。
探千年窑址肌理,寻中华匠魂薪传
窑火千年,生生不息;陶瓷文化,薪火相传。优质的制瓷原料、便利的河流交通,让景德镇因瓷而生、因瓷而兴。这里有着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窑火夜夜明,瓷器日日出”……古籍里生动记载了这里制瓷的火热场景。
观素胚涅槃成器,见技艺古今对话
在三宝村写生实践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走进陶艺工坊,参观了学生们专注制瓷的场景:城市设计学院学生揉泥、拉坯,泥团在转盘上渐成器型;修复专业学生执笔描摹青花纹样,笔尖流转间复刻传统技法。城市设计学院带队老师张从云为老师们介绍了学生们写生期间的学习课程和学习的阶段性成果并讲解柴窑、气窑等烧制工艺的差异。
“利坯时刀锋差之毫厘,胎体便前功尽弃。”非遗匠人指导学生时的严谨,让全体师生深刻体会到“匠”字的分量。案台上未烧制的素胚,既有传统缠枝莲纹的细腻,也有抽象几何纹的创新尝试。釉水浸润的不仅是陶泥,更是年轻一代对技艺的敬畏与接续。老匠人的手把手传授、青年学子的躬身实践,让千年窑火在三宝村的陶轮声中生生不息。
美术馆内师生共话,启文明基因永续新生
铁锚老师以“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华工匠精神”为题展开分享,结合瓷器制作的全过程和发展理论揭示了中国传统工艺演进与生产力发展的深层互动。他以《资本论》中“劳动对象化”理论阐释制瓷工序:“揉泥是人对自然物质的改造,画坯则是精神意向的物化——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器以载道’东方智慧的共鸣。”面对当代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传承的案例,铁老师强调辩证思维的重要性:“既要看到气窑烧制效率提升符合生产力进步规律,也要警惕技术异化对工匠‘心手合一’传统的消解。”铁老师鼓励同学们要善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艺术创作的人民性,让传统技艺回归大众生活;运用矛盾分析法,在守正中创新。
刘晓兰老师以新时代十年文化成就为脉络展开讲授,从故宫文创活化文物、文化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各地文旅局花样整活等案例切入,深刻阐释“用好用活传统文化资源”的时代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需要被激活的文明基因。” 她讲到标本式保护只能留住文明的形骸,唯有创造性转化才能激活其基因,而激活的关键在于“两创”方法论:既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器以载道”“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又要以跨界融合、数字传播等新语态重构表达。课程最后她鼓励同学们要勇担青年使命:“以瓷为媒,既要攥紧时代传承的古法匠心,守住文化根脉;更要以笔铸魂,在数字传播、跨界设计中开辟新境。
韩笑老师以“窖火丹心绘江山”为题,为同学们开启了一堂特殊的艺术思政课。课程从徐悲鸿“为人生而艺术”的教育理念切入,通过董希文敦煌临摹的复刻画稿、吴作人《战地黄河》的写生手记等珍贵史料,串联起央美“艺术为民”的精神谱系。“这座龙窑曾烧制过新中国首批‘建国瓷’,而我们的校友正用当代青花语言设计北京冬奥‘冰丝带’。”她以校史为经,作品为纬,将党史展览馆陶瓷浮雕创作、乡村振兴非遗活化等案例化作鲜活教材,为同学们诠释了4月写生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她激励同学们在七十二道制瓷工序中感悟初心:“我们要让敦煌美学的基因在当代釉彩中重生,使艺术为民的初心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用当代笔触绘就‘泥火交融、艺脉相承’的时代华章”。
耀古烁今的景德镇瓷器已成为思政课堂鲜活的教材:它们见证着跨越山海、融通中外的文明对话,既是华夏智慧淬火成器的历史印记,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动名片。中央美术学院师生以瓷为纸、以践履为墨,在千年窑火映照下完成了一次艺术与信仰的双向奔赴——从御窑厂“一器功成万瓷碎”的极致匠心,到三宝村陶轮上传统与创新的交融共生,学子们触摸的不仅是瓷泥的温度,更是文明传承的经脉。当艺术创作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中央美术学院“写生路上的思政课”正以生动实践证明:鲜活的思政课堂,发生在天地画卷的山水形胜里,融汇于文明根脉的千年肌理中。
此次“写生路上的思政课”的成功开展,得益于教务处统筹谋划与多院系协同发力的深度耦合。这场由多学科共同铸就的行走课堂,不仅彰显了中央美术学院“协同育人”的创新探索,更是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的生动注脚。
刘晓兰/文
铁锚 韩笑/图
宣传部/编
2025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