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至14日,我院教师团队赴中原腹地,在河南巩义与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同学们共同开启了丹青写生与红色基因交织的“写生路上的思政课”。课程紧紧围绕专业教学内容、巩义红色文化资源展开,通过课堂讲授、场馆教学、师生研讨,促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索艺术院校思政课创新发展新路径。
一、课程教学篇:“美”的觉醒与传承
豫西窑洞、万亩果园、河洛文化。在首场讲座中,杨国龙老师结合此次写生基地的物理环境特点和文化环境特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美是什么”,并在中西方文化视野的对照中,厘清“美”的内涵和本质。他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阐释了当今社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写生路上的思政课集体备课会
杨国龙、吝莹莹窑洞授课现场
随后,吝莹莹老师以“何为”设问,从词源学的角度廓清了红色美术经典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分析《开国大典》《千年土地翻了身》《大庆工人无冬天》等作品,帮助学生理解红色美术经典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并通过梳理红色美术经典的形成规律、优秀艺术家的成长路径,帮助学生认识到:坚定的人民立场和敏锐的时代洞察是美院人的基因和传统,引导学生积极融入社会生活,让研究和创作扎根中华大地。
二、红色研学篇:场馆中的思政课
英雄故事,革命遗址,红色基因。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我院教师联合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带领部分学生赴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走进历史深处,探寻先辈奋斗足迹。袁宏松老师和吝莹莹老师结合馆内布陈的照片、文物、绘画等资料,讲述了日军侵华暴行以及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奋勇抗战的英雄史诗。并结合近期中美贸易战和关税博弈,明晰个人、国家和时代的深刻关联。
袁宏松、吝莹莹在豫西抗日根据地展厅授课现场
师生参观豫西抗日根据地
2024级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学生 张晓杰:“步入馆中,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历史图片,将那段残酷而伟大的历史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看着这些文物和史料,听着老师们严肃深刻的讲解,我的内心汹涌澎湃。在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豫西人民——从乡绅到百姓,纷纷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今天,我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应勿忘国耻,牢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不懈奋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幸福!”
三、青年对话篇:艺术学子的价值叩问
追艺初心,价值寻踪,时代应答。为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和思想特征,优化教学设计,进一步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有效性,我院教师团队组织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部分学生开展“新时代文化、文艺畅谈会”。师生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围绕数字时代特征、网络热点现象、文化代际差异、自我价值实现等话题展开多维讨论。这种深度对话形式不仅使教师更加深入了解教育对象,也建立起师生深入交流的通道和桥梁。
2024级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学生 吕嘉仪:“在数字浪潮下,文化传播与情感链接方式剧变,虚拟与现实交融,这既为文化发展带来新契机,也让我们面临重塑自我认知的挑战。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身为美院人,我们肩负独特使命,不仅要以敏锐视角捕捉时代文化脉搏,用艺术创作反映社会现实与大众情感,更要借助作品引领正向价值,在多元文化冲击中坚守文化内核。这次的课堂打破了传统讲座的单向输出模式,让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碰撞思想,深度交流。也让我感受到,在新时代文化发展中,开放对话与思想碰撞是推动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新浪体育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近年来,我院系统推进思政课程改革,通过实施“新生第一堂思政课”“情景教学公开课”“画说马克思”“笔墨与时代”优秀思政课作业作品展等创新举措,初步形成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相互贯通的改革路径。2025年,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宋修见教授的带领下,锚定艺术院校如何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这一痛点问题,组织全体教师深度参与“写生路上的思政课”教学实践,着力破解思政课程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结构性难题,推动构建具有中央美术学院特色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
吝莹莹/文
袁宏松 杨国龙/图
宣传部/编
2025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