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
听课时间:2024年3月18日
听课地点:14号楼
任课教师:许力
课程名称:中国书法史概论
开课单位:人文学院
3月18日是本周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听课日”,党委书记高洪来到人文学院《中国书法史概论》授课现场,了解现场教学情况。课后高书记同人文学院师生亲切交流。
他谈到,这堂课许力老师讲得非常好,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许多同学也讲了收获。许老师的课把我们带入了古代书法名家进行书法创作时的情境中,让我们心之往矣、神之往矣,体会中国书法艺术的神韵和灵魂。这堂课有三点重要的启示:一是中国书法是在不断重复中由内自然而然生发的创新,有些宝贵的东西又从历史的回望中找寻回来。这就启发我们“临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教中国画、教书法的教师们说过一天不临帖就要退步,他们每天都要保证有一小时时间临帖、写字。中央美院的同学们一定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为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历史流传下来名家书法名作大多不是作者为创作艺术作品而作的,更不是为表演而作,而是书写有实际意义的文章或与亲朋好友的书信等,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和深切感悟,充满生命活力,甚至我们从字中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变化。名家名作的美感是让观者有强烈的情感共鸣。这就启发我们艺术创作必须有真情实感,必须有真实生活的体验。打动不了自己,更打动不了别人。中央美院的同学们搞创作一定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真实的感受中寻找灵感。三是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中国古代书法名作都深刻践行这个追求,中国书法的法度和“心手双畅”的境界,都生动诠释这个规律。这就启发我们艺术的优劣是有标准的,艺术的创新又是艺术的生命。中央美院的同学们一定要遵循艺术的规律,努力探索创新,创作属于这个时代的优秀艺术作品。
课堂收获
对于一个对书法并没有过多了解的人来说,这堂课无疑为我展开了新的视野,让我能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书法作为中华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元素所具有的魅力,许老师对作品和书法家的解说与对历史背景的补充阐述也让我更好地吸收了书法知识,并对中国古代书画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学生 姜奕帆
这节课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讲的“在不断地学习中产生了原创性”,还有老师上课讲的关于书法作品的一些鉴定方法,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学生 汪妍池
在这节课上我通过赵孟頫推崇的“复古”,了解了其为突破当时书法面对的困境所作的工作,对书法史中的“复古”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学生 朱勇郡
本次课程涉及了书法作品命名的传统和师徒传承的过程,以及书法与文化、社会的复杂关系。此外,课程对仿作现象的探讨,也让我对书法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 钟隽茵
在中国书法的发展过程中,书家本人志趣的取向以及时代的潮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样的前提下,书家在描绘前人作品的同时,又不断地发展出新的形式,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环。
——学生 张铌珩
在今天的课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书画鉴定相关的知识,比如宋代书法大多对纸张进行处理、苏东坡在纸上作暗花、如何根据笔墨判断书法作品是真作还是双钩摹本等,我认为这部分内容很有趣,可以结合运用到研究卷轴画等作品中去。
——学生 王书涵
许老师在课程中讲到了很多书法作品年代断定的方法,讲解的同时结合自己过往的实践经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材质分析在鉴定研究中的应用意义和整体史观背后的动因。
——学生 陈安琪
在这堂课上,老师分别用“心”“法”“意”三个字概括了从魏晋到宋元之间书体变化抽象意蕴,在解释这些意象时穿插了大量社会史的研究,使我对各个书家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也从中窥探到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
——学生 马煜蘅
听课现场
副院长徐扬听课现场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8)
任课教师:苏勇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培元听课现场
课程名称:材料语言(二)
任课教师:吴啸海
课程名称:专业基础
任课教师:武将、谭坦、郑琹语
院长助理潘承辉听课现场
课程名称:Mapping 信息与地图
任课教师:吴帆、陈慰平、章寿品
宣传部/编
2024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