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晚,2021新年到来之际,冬奥会历史上迎来了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正式发布。在当晚举行的2021迎冬奥环球跨年冰雪盛典上,来自体育界和文艺界代表,共同启动了图标发布装置。屏幕上出现了巨大的“图标墙”,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整体亮相。
体育图标是历届奥运会的“规定动作”,是对体育项目的图形化诠释。历届奥运会的体育图标都体现了举办国与举办地独具匠心的创意设计、理念与文化背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共30个,包括24个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和6个北京冬残奥会体育图标。图标设计,以中国汉字为灵感来源,以篆刻艺术为主要呈现形式,将冬季运动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既展现出冬季运动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特点,也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精深,彰显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理念和愿景。图标以霞光红为底色,寓意着日出东方,代表着热情和希望,也为即将在春节期间举行的北京冬奥会烘托出喜庆气氛。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体育图标设计团队主创设计师林存真介绍,此次发布的体育图标,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设计理念遥相呼应。两者均为印章风格,都选择了篆刻形式,既是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留给世界独特的文化印记,也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传承。不同的是,这次的图标更偏重“汉印”风格,透过刀锋所体现出的书法笔意与方寸间的高妙布白,将书法与镌刻相结合,传达跨越千年的悠久传统与生动神韵。“可以说,方寸之间,气象万千。让古老的艺术和设计完美结合,让更多现代与传统共同创造新的时尚。”
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高天认为,体育图标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冬季运动特色相结合的创新性成果,“体育图标既是运动项目符号,也是文化符号,可以让大家深切地感受到冬季运动的热情与活力,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力与美。”
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部长佟立新表示,奥运会是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国际性赛事平台,体育图标作为项目图形标识,其作用超越了语言和文字,“具有非常高的使用价值。”
据了解,体育图标的设计历时约半年时间,北京冬奥组委组成了专门的设计团队,经过反复研讨、修改、创意,并征求了各国际冬季单项体育联合会的修改建议,最终定稿。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各国际冬季单项体育联合会均对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体育图标给予了高度评价。体育图标发布后,将广泛应用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事景观、指示系统、门票以及电视转播、新闻宣传、市场开发等多个领域。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项目是艺术、设计、数字媒体多专业融合、跨学科实践的成果。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三位老师参与创作完成了此次体育图标的静态与动态设计。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作为主创设计师带领组委会设计团队完成图形创作,副院长靳军带领教师吴松泊及团队完成了动态图形的创作,设计学院青年教师张洺贯完成了图标形态的篆刻表现。
冬奥会体育图标(白文)
冬奥会体育图标(朱文)
冬残奥会体育图标(白文)
冬残奥会体育图标(朱文)
设计学院副院长靳军谈起创作过程说道,动态体育图标是一种信息多元化的设计表达,将体育动作通过更立体、更形象地方式呈现,也是更生动的信息传播方式,这必将成为未来媒介中最广泛最直接的设计语言。动态图标的创作需要想象力,更需要对空间、运动的理解,对节奏、趣味的把握。图标造型的动态呈现需要耗费大量的工时,这些工作都考验着创作者的耐心和毅力,设计团队成员吴松泊老师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张辉默、王龙意、朱宏权、肖文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高宇老师协助完成了其中的音乐创作。
除了体育图标,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也由中央美术学院林存真带领的主创团队设计完成,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体育图标也由中央美院设计完成。中央美院发挥专业优势,为“冬夏奥双图标”设计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双奥之城”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成立于2003年的中央美术学院奥运艺术研究中心,承担了北京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及残奥会有关的视觉形象系统以及奖牌、体育图标、奥运支线地铁站等十几个项目的设计和研发工作。2008年9月,中央美术学院奥运设计团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中央美院设计团队工作场景
设计学院/文图
宣传部 宋曼青/编
2021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