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 学科简介
一、定位与目标:
中央美术学院的建筑教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当时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曾设置建筑系。1993年本院恢复设立了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2005年获“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批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建设,主要针对建筑学专业自上世纪50年代高校专业调整中从艺术教育领域转入工科院校,致使国内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在文化内涵及艺术审美方面的不足渐趋明显,从而进行的大胆而有益的尝试。美院创设建筑学科的定位与目标可以总结为:在以“艺术教育与设计教育的并行发展、互相促进、整体提高”为特征的“大美术”教育格局下,发挥美院最具优势的视觉艺术资源与人文学术传统,大力提升建筑教育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品味;“培养具有艺术家素质的建筑师与研究型人才”,改变当前建筑设计与文化艺术界相对隔绝的现状,建立集高水平教学、设计、艺术实践及理论研究为一体的教育平台,实现向建筑学本质的回归。该方针开创了我国艺术学院办建筑教育的先河,十年来证明这是与国家提倡创意型、实践型卓越人才的原则高度一致的办学之路。2009年我院建筑学学科通过全国高等新浪体育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的本科评估,坚持在建筑教育的主流语境中走出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二、学科优势与特色:
在“大美术”概念下融合造型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人文学术的综合学科体系,汇聚了一大批一流水准的艺术家和人文学者,为建筑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国内最尖端的人文、艺术平台。学院高度重视建筑科学、艺术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坚持艺术和技术并重,强调“立足学科核心价值,横向融合多学科,纵向探索学科前沿”的导向,以此构建学科优势。在学科特色方面,致力于建设“艺术——工程教育交叉型”为特色的新型建筑学专业,突出设计方法、设计观念的创新,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以研究为引导的设计教育。2010年我院建筑实验中心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居于国内建筑院校领先水平。2014年以我院为主导协同校内相关院系部门成功申请了“国家虚拟现实教学实验室”项目。2015“北京市高精尖发展中心”顺利设立,为新浪体育与在京相关高校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坚实基础。2015年10月,成功举办了“文化建筑在中国国际论坛”活动,来自国内外十余所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文化建筑在当代的发展状况,国内主要建筑院校的领军人物同时举办了院长论坛。
三、教学培养模式与目标:
坚持“研究型教学和研究型实践”的教学与研究原则,在保证学术研究高度的同时又能结合实践活动,是我院一贯坚持的学术准则和治学理念。该教学原则一方面体现在,作为一个美术院校中的建筑学院,积极参与城市与建筑建设的实践活动,特别在研究生教学层面,通过与城市管理部门、实践单位的课题合作或教学交流,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得中央美术学院的建筑学教学,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近年选题主要关注文化类建筑研究,城市化课题研究,乡镇建设和保护研究,传统建筑保护研究,以及现当代城市、建筑与室内设计研究。在另一方面,这一教学模式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和面向社会的实战能力,通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就业提供了巨大支持。
四、学科方向设置:
本学科多年来不断努力拓展专业内涵,全力构建积极、稳妥、合理、领先发展的、以“艺术——工程教育交叉型”为特色的新型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注重城市物质与人文环境的研究,结合新的生态技术成果,努力建构文化视野下的建筑设计方法与理论体系;“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广泛汲取设计学、艺术学、美术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拓展我院在人文研究领域的方向,同时为国内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建筑技术科学”方向强调技术作为一种思维的能力和基于新技术、新材料在设计上的原创性;“室内设计及其理论”方向在强调空间塑造意识的同时,更强调人文环境的艺术表达与设计原创,强调审美经验与整体工程的协调性。
五、对外交流及其影响
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高度重视各层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拓展国际化交流的格局。多年来建筑学科连续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建筑展览与学术研讨活动,广泛开展了国际教师互访﹑学生互换、课程交流﹑科研合作;2007年成功加入欧洲建筑教育联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会员单位。2012年起,学院将国际学术交流提升至一个全新的层面,不再单纯引进国外著名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到我院授课与交流,同时也对等派出我方教师到外方院校共同授课,学生也以长期交换和短期交换的模式参与联合课题。通过寻求在对等平台上的交流,有效加强了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课题主要包括与丹麦奥胡斯建筑学院、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联合课题,此类项目同时得到了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经费支持,为国际学生提供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