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学 学科简介
一、定位与目标
城乡规划学是以城乡规划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学科目标是以社会、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交叉学科理论与思想促进城市问题的解决和城乡发展研究,缓解区域与城乡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引导城乡经济建设与发展,维护生态与环境的和谐有序发展。
二、优势与特色:
由于我国上世纪50年代高校学科调整,建筑学(包含城乡规划等)专业全面撤出艺术教育领域,导致建筑及城市规划教育只限于工科院校,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教育不足,中央美院城乡规划专业即是针对这一现状而建立的。
学科以中国当代城市文化研究为基本的学术出发点,强调对于各学科的综合性探索,着重研究城市文化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文化解读问题、历史及人类学问题、社会学问题、视觉造型问题等等,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隐性”与“飘忽不定”的文化因素进行“显性”解读,对文化脉络进行“当代显影”,将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的学术成果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巨大动力相互结合。
秉承“培养具备艺术家素质的城乡规划学专业人才”的基本理念,在基本条件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努力推进学科结构的完整与系统化,不断推进课程结构的改革与质量管理的深入,目前所达到的学科建设成就虽然有限,但已经体现出中央美院设置城乡规划专业的教育理念与内涵特色,通过张宝玮、潘公凯等著名导师及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央美院城乡规划专业已经走在国内艺术院校建筑类专业教育改革的前列,抓住了中国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机遇,突出美院艺术及人文研究之所长,创造性地构建“艺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相结合、学院教育与现场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美术院校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学科教学体系,在同类型院校中奠定了该学科领域相对领先的学术地位,并在与传统理工科院校同等学科的比较中位列中等偏上位置。
中央美术学院城乡规划学专业建设时间并不太长,但特点鲜明。针对目前世界范围的文化、生态和经济危机,本学科充分发挥中央美术学院学术资源与优势,并与自身专业内涵探索相结合,注入人文历史和艺术审美,强调专业间的交融互补与学术渗透。
本学科具有如下特点:
1、强调城市美学、社会学、生态学、伦理学和环境行为学等相关学科与城市设计的相互融合与结合,突出创意和方法论及其理论研究,探求城市空间生成艺术的创造潜力。
2、以高品味的审美和文化内涵推进规划教育,体现中央美术学院规划教学的学术价值。针对当前城乡规划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改变现行规划教育与实践中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结合我院人文研究专长,促进中国规划教育多元化发展。
3、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审视当代城市的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强调遗产保护,突出城市艺术史论与城市文化理论研究,探求城市遗产保护和人文艺术文脉的延续,探索城市美学的多途径表达语言。
三、人才培养目标
本学科在培养的新型城乡规划人才的过程中强调完整的城乡规划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改变现行城乡规划教育、实践与管理中量化研究工作体系的僵化教条倾向,以实现城市文化、生活、氛围与效率、程序的有机结合,营造有活力、有生活、充满人文气息的城市空间,为实现国家经济“转型”与文化“创新”等可持续发展战略培养高水准、高层次、有发展潜质的城乡规划设计人才。
四、学科方向设置与影响
结合中央美院教学资源及特长,开设城乡规划及其理论、城市设计及其理论、城市文化与遗产保护、城市照明艺术研究等四大专业方向。中央美术学院是目前国内唯一开设城乡规划一级
学科的艺术院校,特色鲜明、特点突出,在国内外已经产生一定的业界影响。
五、社会服务贡献概述
本学科从学科发展方向的定位出发,已先后完成过一系列教学与研究课题。
如:
1、北京旧城街道空间研究、北京市城市广场空间研究、北京市城市街道空间研究、798艺术区调研报告、福州嵩口古镇更新计划、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保护更新研究等。
2、2012年-2015年持续完成八校联合(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毕业设计课题“从西湖到西溪”、“演绎老天桥”、“聚焦徽州村落”以及“语境”等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研究成果在各主办院校展出,受到当地规划界、学术界的关注。
3、从2012年-2015年期间,我院还连续完成了许多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内部空间艺术的营造和站前区周边区域规划。
4、2013年出版《解读街道》,结合理论教学针对北京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受到业内广泛好评。
同时,在2015年,潘公凯教授、吕品晶教授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
在上述与国家发展、首都建设息息相关的国家大事中,我院都积极参加社会科研实践,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通过科研和为社会发展与建设服务的具体工程项目和科学实践,我们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完成了许多专题论文和一些相关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