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屹立着一座雄伟高大的建筑物,它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屈的力量,寄托着人们对革命前辈的深切哀思,它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前期的设计阶段(1949年9月30日至1952年5月)。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自此以后,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便紧张开展起来。
1952年5月1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成立,这标志着纪念碑正式进入兴建阶段(1952年5月10日至1958年5月1日)。当时的北京市长彭真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明之为工程处处长。工程处下又设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7个组,其中美工组的任务是负责拟具浮雕题材、设计图面及制作浮雕等工作。当时委员会还决定,人民英雄纪念碑应建成伟大而永久的革命纪念物,必须集中全国最优秀的人才从事此项工作,必要时可以通过中央人事部,向全国各地调用干部。
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民英雄纪念碑美工组副组长彦涵回忆,在纪念碑创作初期,有一批优秀画家,主要是中央美院的教师,参与了纪念碑的浮雕画稿工作。回想起当时的创作过程,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组的王朝闻记忆犹新,"当时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庄严的政治任务,开渠先生还欣然接受我的建议,约请董希文等诸位已有多年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经验的画家参加浮雕的构图设计。"
平心而论,画家们的画稿设计对纪念碑的浮雕创作,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发现比较完整的画稿有《渡长江》和《南昌起义》。《渡长江》的画稿主要由彦涵设计,据彦涵回忆:"稿子画了三遍,最初是10块基本浮雕的方案,后来又改为8块浮雕,又重新构图,送上级领导审看,认为方案基本可以,又画第二遍,有的稿子不能很好地表达题材的意思,又画第三遍。"《南昌起义》的画稿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油画研究班主任王式廓设计。当时,王式廓为了完成这个重大任务,花了很大的力气,在家里画了很多草图,现在王式廓家人手中还保留着他当年画的6幅草图。这些画稿都是很珍贵的历史资料,令人遗憾的是除了他们两人的画稿外,其他画家的画稿目前还没有被发现。
1953年六七月间,参与纪念碑浮雕画稿的画家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以后的工作基本就是雕塑家的了。从那时开始,雕塑家们就开始创作纪念碑泥塑小稿,尺寸与构图相似,约为30厘米×80厘米。
1953年10月至12月初,刘开渠同9位雕塑家到山西大同、云冈、太原晋祠、天龙山、平遥;河北响堂山;陕西西安、顺陵、霍去病墓;甘肃麦积山;河南洛阳、龙门、巩县、开封;山东济南、长清灵岩寺等地,参观考察了大量的古代雕塑,为纪念碑的雕刻积累了大量素材。据当时参加浮雕创作的中央美院雕塑系毕业生李祯祥回忆:"经过对古今中外许多浮雕进行的分析研究,确定现在的风格,即浮雕人物比例适当,场面宏伟、生动活泼,表现内容深刻,与广场建筑不仅在色彩上,而且在比例上、体量上均比较协调。"
纪念碑的真正实体创作主要由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祖韶、张松鹤、萧传玖等8位雕塑家主稿。8位雕塑家既遵循纪念碑设计的总体要求,又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拥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时任中央美院华东分院院长的刘开渠主稿《胜利渡长江》。这块浮雕是纪念碑上最大的浮雕,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壮观场面。刘开渠谈到浮雕构图时特别强调了形式感,对于浮雕创作,他不仅重视整体的宏观效果,也注重细节刻画。他曾向王卓予要了很多南京帆船的照片,还就渡江战役所用的武器造型向陈毅元帅和陈赓将军仔细询问。
当时的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滑田友负责纪念碑浮雕《五四运动》的创作。他从谢赫的"六法"概括出了雕塑艺术的原理,又将西方的解剖学运用其中,这种做法有效地将西洋雕塑的严谨和中国雕塑的写意结合在一起。
王临乙是中国现代雕塑事业的拓荒者,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央美院教授、系主任。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五卅运动》是其代表作之一。生于上海的他,亲历了在1925年5月30日一万多人的工人游行与集会。面对帝国主义的暴行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王临乙深有感触。经过反复考虑,王临乙决定在浮雕创作中采用整体统一的造型,将人物的鲜明影像置于一个连续性的运动过程中。
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曾祖韶也曾于1950年3月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他主稿浮雕创作《虎门销烟》。在创作中,他反复推敲人物的形态,注重对人物的精神刻画。《虎门销烟》浮雕人物虽然不多,但是刻画得形象生动,这也是他尝试结合西方雕塑与民族传统技法创作新题材雕刻作品的一个开端。
经过中央美院艺术家们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伟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在1958年5月1日落成了。落成后的纪念碑呈方形,分碑身、须弥座和台座三部分。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组成的八个花环。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渡江战役为主题。这些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共有约170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有力地勾画出我国近百年来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
葛士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