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美术学院校尉胡同老校园,走进花岗岩石柱校门,正面中央的花坛里种有白皮松、油松各三棵,是徐悲鸿老院长在世时栽下的,它衬托着整个校园的生气和葱郁(图1),有多少师生、毕业班级、校友会聚及会议代表在松树前摄影留念,又有多少下乡、游行的队伍在这里集合出发,它们见证了中央美院的繁荣发展和沧桑曲折。
十年浩劫,百废待兴,在振兴教育的大势下,为了美院的改革发展和配合北京的城市规划,像当年徐悲鸿校长为发展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前身)将校园从东总布胡同迁到校尉胡同一样,学院在上级政府的决策下,启动了在望京兴建中央美院新校园的迁建工程。
向老校园告别时,我们无法忘怀几代美院人在这里的日日夜夜,留恋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我们决定把承载者美院人对母校形象记忆的松树和花岗岩石门柱等,也搬到新校园。白皮松和油松已是几十年树龄的大树,移植的保活至关重要,离开老校园时我们把它们先托管到北京植物园寄养,请其保活,6年后新校落成时再移植到新校园的中央草坪(图2)。
花岗岩石门柱的迁移,完全按古建筑迁移的要求,每一块石头都对号复位到新校园西门,并将“校尉胡同5号”老校的门牌镶嵌在石门柱背面的青铜牌内(图3),花岗岩石门柱很有特色,校友们都会认识它,人们在进入新校西门时会又见到了老校的容颜。
我们将老校U字楼正门上方毛主席手书的红地金字中央美术学院校牌,按原大复制悬挂到新校主教学楼正门上方。那块悬挂了半个世纪的原始校牌,作为新浪体育的文物,珍藏进了学院档案室。
我将老校白皮松在新校园的照片作为新春贺卡赠给廖静文先生后,她回信说:“能把悲鸿生前最喜爱的白皮松迁往新校址,是对他最好的怀念。我十分感动。”此时我们才了解到徐悲鸿老院长与这几棵白皮松的情结。
中央美术学院老校园的陈列馆楼,是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投资兴建的第一座美术馆。馆前植有两棵海棠树,它们守候在此,为中央美院主办的校内外展览迎送着每一位参观者,见证了美院师生丰硕的教学成果以及与国内外同行间的艺术交流。当我们得知国务院将包括陈列馆楼在内的老校园产权全部划拨给协和医院后,2002年便将这两棵海棠树移植到了新校园主教学楼庭院内。海棠树由于得到了更加适宜的空间环境和光照、避寒条件,生长得愈加壮硕,每年春季繁花盛开,衬托得校园春意盎然(图4)。这两棵北京少有的高大海棠,是中央美院有纪念意义的花木。
新校园呈现的这些景物,蕴含着美院人与母校的那份情结,体现了我们对中央美院的历史和文化痕迹的尊重。
丁士中
2010年7月1日